COD測定結果誤差超過10%?別慌!這往往源于操作細節(jié)的疏忽或校準偏差。本文將直擊痛點,剖析COD測定儀器常見操作失誤,并提供實用校準解決方案,助您快速提升數(shù)據(jù)準確性。 一、誤差根源:高頻操作失誤 1、取樣與保存不當 代表性不足:未充分搖勻水樣或未取中段水樣,導致懸浮物分布不均。 保存超時/不當:未按標準(如加酸至pH<2,4℃冷藏)及時處理保存,水樣中有機物持續(xù)降解或變化。 取樣體積誤差:移液管、容量瓶未校準或使用不規(guī)范(如未平視凹液面),導致取樣量不準。 2、試劑與消解環(huán)節(jié)關鍵疏漏 試劑失效/污染:硫酸銀、硫酸汞等關鍵試劑未避光保存或過期,重鉻酸鉀溶液濃度因揮發(fā)或吸水改變。 氧化劑濃度不準:重鉻酸鉀溶液配制、標定或保存不當,直接影響氧化效率。 溫度/時間不足:消解溫度未達165±2℃,或消解時間不足(國標HJ 828-2017等通常要求≥2小時),氧化不完全。 消解管密封不嚴:冷凝回流效果差,揮發(fā)性有機物損失。 冷卻過程污染:消解后未充分冷卻至室溫即打開,或環(huán)境灰塵落入。 3、滴定操作精度不足 指示劑失效:亞鐵靈指示劑未現(xiàn)配現(xiàn)用或保存不當失效。 滴定速度過快:臨近終點未逐滴加入,導致過量滴定。 終點判斷偏差:對藍綠色→紅褐色突變的觀察不敏銳或光線影響判斷。 滴定管未校準:特別是微量滴定管,精度要求高。 二、精準校準:誤差控制的實戰(zhàn)方案 1、基準核查:標樣驗證 定期使用COD標準樣品(有證標樣): 嚴格遵循標樣證書的操作流程進行測定。 結果比對:若測定值超出標樣不確定度范圍,表明系統(tǒng)存在顯著誤差,需立即排查儀器、試劑和操作。 核心試劑:重鉻酸鉀溶液的精準標定 標準物質:使用基準級重鉻酸鉀(K?Cr?O?)或購買已標定溶液。 2、標定方法(示例) ? 配制:準確稱取約X.Xg(根據(jù)目標濃度計算)基準重鉻酸鉀,溶解定容。 ? 標定:用標準硫代硫酸鈉溶液滴定(淀粉指示劑),精確計算其實際濃度。 記錄與核查:詳細記錄標定結果,定期(如每月或新開瓶時)復標。 滴定終點:硫酸亞鐵銨溶液的標定 標定頻率:每次使用前或每天配制時標定。 3、標定方法 ? 準確移取Y mL已知濃度的重鉻酸鉀標準溶液。 ? 加入硫酸-硫酸銀溶液、硫酸汞,模擬消解后環(huán)境。 ? 用待標定的硫酸亞鐵銨溶液滴定(亞鐵靈指示劑),記錄消耗體積V。 ? 濃度計算:C_Fe = (C_K2Cr2O7 * V_K2Cr2O7 * 6) / V_Fe (6為摩爾比系數(shù))。 4、儀器校準:消解器與移液設備 消解器溫度校準:使用經(jīng)計量認證的多點溫度計或數(shù)據(jù)記錄儀,驗證消解孔實際溫度是否均勻且穩(wěn)定在165±2℃。 關鍵量具校準:定期將移液槍、移液管、容量瓶、滴定管等送計量機構校準,并嚴格執(zhí)行使用規(guī)范(潤洗、垂直持握、平視讀數(shù)等)。 |